当地时间7月4日,美国总统再度在全球贸易领域投下 “重磅炸弹”:宣布从当日起向多个贸易伙伴致函,单方面设定新的关税税率,新政策应该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。
据其公开表态,7月4日当天已发出 “10或12封” 函件,剩余信件将在7月9日前全部送达。而这一天,正是美国此前划定的关税谈判最后期限。对于外界最关注的税率,美国总统明确表示 “可能从10%、20% 到60%、70%不等”,并强调 “信函最终文本已完成,将明确各国需支付的关税金额”。
这并非美国首次动用单边关税工具。今年4月,美国已对多数贸易伙伴征收高达50%的 “对等关税”,而此次若税率升至70%,力度将远超以往。美国彭博社分析指出,更高的关税可能加剧美国国内通胀风险;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则警示,4月50%的关税已导致美股跌入熊市、债券和美元遭大幅抛售,70%的关税影响或更甚。
多国划下“红线”:欧盟、日本、印度硬刚美国
尽管目前尚未明确哪些国家将收到关税函件,但从近期谈判动态看,欧盟、日本、印度等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已纷纷亮明立场,在核心利益领域拒绝妥协。
1、日美博弈:汽车与农业的“死磕”
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,美国曾威胁对日本汽车加征25%关税,直接触及日本核心利益;而农业保护是日本执政党自民党的“生命线”,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7月1日明确表态“不会在谈判中牺牲农业”。面对美国“抱怨日本未购买足够汽车和大米”的指责,日本首相石破茂强硬回应:“日本是美国最大海外投资国,为美国创造大量就业,我们重视的是投资而非关税。”
2、印美僵局:农业与乳制品的“红线”
7月2日的印美磋商仍无突破,双方在农业和乳制品领域分歧严重。印度财政部部长西塔拉曼此前就强调,这两大领域是印美谈判的“红线”,目的是保护本国农民利益。印度不愿降低对美国转基因玉米、大豆、小麦等产品的关税。印度智库 “全球贸易研究计划” 创始人阿贾伊・斯里瓦斯塔瓦分析,印度态度强硬的背后,是这些领域涉及民生敏感问题,妥协空间极小。
3、欧美对峙:从钢铝到芯片的 “全面施压”
目前美国已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%关税,对钢铝产品征收50%关税,且正考虑将范围扩大到木材、航空零部件、药品、芯片和关键矿产等领域。7月3日,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赴华盛顿谈判,欧盟成员国明确要求其 “采取更强硬立场”,包括要求美方降低行业关税。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更直言:“欧盟必须团结一致,若美国加征更多关税,应以自身关税反击。”
关税冲击初显:美国进出口萎缩,全球市场添变数
美国自身已开始尝到关税政策的苦果。美国商务部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受关税政策冲击,5月美国进出口均出现萎缩:消费品进口额减少40亿美元(服装、玩具进口下降),工业用品和原材料出口额降幅达4%,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。
分析人士指出,随着7月9日谈判截止日期临近,市场不确定性将加剧,进出口数据波动可能进一步扩大。彭博社警告,若新关税税率超过4月的50%,美国经济的通胀压力将显著上升;CNN 则担忧,70%的关税可能引发比4月更剧烈的市场震荡 —— 当时50%的关税已导致美股进入熊市,债券和美元被大幅抛售。
对中国外贸的潜在影响,挑战与机遇并存
尽管目前尚未明确中国是否在此次关税调整范围内,但结合美国单边政策的一贯性及中美贸易关系背景,中国外贸需提前警惕潜在影响:
1、短期出口成本压力陡增
若中国被纳入新关税范围,机电产品(如家电、电子设备)、纺织服装、家具等主要出口品类将面临10%-70%的关税增幅,直接推高出口成本。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小企业可能因价格竞争力下降缩减订单,短期出口额或受抑制。
2、供应链加速多元化调整
为规避高关税,中国企业可能加速“供应链分流”:一方面通过东南亚、拉美等第三国转口贸易分散风险;另一方面推动海外设厂,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至关税较低地区,这可能间接影响国内就业与产业布局,但也会倒逼企业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。
3、倒逼产业升级与市场开拓
若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,中国或采取对等反制措施(如针对美国农产品、能源产品),短期可能加剧贸易摩擦。但长期来看,高关税将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向高端制造、新能源等附加值更高的领域转型,减少对低附加值出口的依赖。同时,企业可能加速开拓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及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,降低对美市场的单一依赖,推动外贸结构优化。
美国此次关税升级,无疑给本就脆弱的全球贸易体系再添变数。对于中国而言,短期需警惕政策冲击,中长期则可借此契机推动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。无论如何,在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“练好内功” 和“广结伙伴”,将是中国外贸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底气。